今年的5月30日,我们将迎来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这个属于全体科技工作者的五月,辽宁省科协联合网易辽宁,从五月一日开始,持续30天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我们以30位科技人/科技团队为代表,回眸医护技术人员独自逆行的动人瞬间、复盘科技防疫产品研发下线之旅、重温复产复工的一个个踏实足迹,向辽宁科技工作者致敬!
辽宁支援湖北重症医疗队领队丁仁彧:抗疫生死线上的“辽宁力量”
“我们重症医疗队主要负责打攻坚战,我们的任务是降低病死率。如果把前线抗疫比作一场战役,那么重症医疗队就是集中在敌人火力最强的地方,专门炸碉堡的那些。”辽宁支援湖北重症医疗队领队丁仁彧如是说。
2月2日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先后派出106名重症医学、呼吸与危重症、急诊、感染、重症护理等相关专业的骨干力量分三批驰援武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对于“红医摇篮”的中国医大一院白衣战士而言,永远只有一种选择,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医人”的初心与使命,英勇奋战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把危重患者从病魔手里抢回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丁仁彧带领的辽宁支援湖北重症医疗队共150人,接管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病区和4病区,3病区承担了这个院区最危重病人的诊疗任务。
如果说重症患者是到“鬼门关”前,那么危重患者就是一只脚已踏入“鬼门关”。“我们来,就是要把危重患者从病魔手里抢回来。”丁仁彧坚定地说,治病救人,我们全力以赴。
为提高治愈率,丁仁彧带领团队对患者实行分层治疗,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精准化、精细化、滴定式的诊疗策略,早期识别和抢先救治可能由重症发展为危重症的患者,效果明显。
“我们得一边‘打仗’,一边挖‘战壕’”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身体强壮,刚来的时候还能坐在凳子上与大家聊天,可5天后,他的病情就转为极危重症,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快,做气管插管!”丁仁彧迅速判断。但这个由妇产科普通病房临时改造而来的重症病房不具备负压系统,在打开呼吸道进行气管插管的瞬间,含有大量病毒的分泌物会喷涌而出,医护人员面临感染的巨大风险。
救命要紧。麻药起效,丁仁彧精准而迅速地将导管插入患者气道,将分泌物吸光,然后连好呼吸机,调整呼吸机参数、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处理穿刺置管……不知不觉间,3个多小时已经过去,患者表情慢慢舒缓,大家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第二天,患者又出现了右侧气胸,团队紧急调来一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为了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团队进行了多次会诊。3月8日,这位患者终于撤下ECMO,病情逐渐好转。
“对于这些重症患者来说,我们就是在‘打仗’,而且打的还是一场‘遭遇战’,我们得一边‘打仗’,一边挖‘战壕’。”丁仁彧说。
抗疫生死线上的“辽宁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中国医大一院医疗队一天最多接收二三十位重症患者,118人的团队医治80多位重症患者,相当于平时近3倍的工作量。但他们从不畏惧,果断实施气管插管技术、血液净化技术、ECMO技术,这些风险很大的高精尖技术带动了整个院区技术水平的提升。
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使一个又一个命悬一线的危重病人转为中轻症患者,或直接治愈出院,为降低病亡率提供了强大的“辽宁力量”。
丁仁彧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和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向所有科技工作者致敬!